老济南丨学好济南话,走遍天下都不怕

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-05-18 23:00:13




济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山东西齐区方言。济南方言吐字清楚,语音正直,不撇不艮,易听易懂。男子讲话浑厚,女子讲话柔和,既不是特别好听,也不难听,在国内各地方语言中与普通话较为接近。 


有人把济南话的特点概括为:简、直、硬、古、嘎,是有一定道理的,实际上济南话的特点,与济南人的性格有关,他们豪爽快直,日常语言交流当然也坦诚相见、毫无戒备之心,所以无需转弯抹角;一是语调直,少有抑扬顿挫;二是吐字哏,硬邦邦的,很少含混不清;三是嗓门大,声若洪钟,掷地有声。所以说济南话的特点是厚实、简练、生动、形象最为妥当。细分析起来济南话确实有很多特点可以探讨: 

1、
济南人发声部位基本上在舌尖和舌根,卷舌音不多,声带基本上用的是低频率部分较多,故发出的声较其他北方人和南方人较粗,这样一来,济南话显得浑厚粗直,憨艮味重。 
2、
济南方言语音有四个声调、二十五个声母和三十七个韵母。济南方言的语音比普通话多一个唇齿浊声母v、一个舌面鼻音声母和一个舌根鼻音声母。白和百:普通话读bai,济南话读bei;还有,把蛇普通话读shé,济南话读shá。
3、
济南方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虽与普通话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基本一致,但也有一些特点。济南话四声调韵与其他北方人稍有差别,古入声清声母字或全归阴平;济南话基本上有三声,二声、四声和轻声,有些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别:济南话的一声一般为普通话的三声,济南话的二声有时为是普通话的四声,济南话的三声一般为普通话的一声,济南话的四声基本上是普通话的四声。也就是说,普通话的一声在济南话中是三声,普通话的四声在济南话中也是四声,但降调不够。可以看出济南话四声的特点是:该拐弯的不拐弯,不该拐弯的却拐弯,该降调的也降调,但降得不到位。 
4、
济南话像其他方言一样有自己的独特的言语辞藻,有些方言可以从普通话中得到与之匹配的词语,有些方言在普通话或其它方言中找不到适当的释义的。
5、
有些字的济南读音,是将舌尖贴着下颚发出的舌尖音或舌面音,如:安、恶、我、哀、熬、欧等以及它们的同音字。 
6、
语音学上的儿化现象在济南话中特别活跃,表现在姓名上更为典型。在济南口语中,任命的儿化处理时与最后一个语音选择有关的,并不是所有姓或名都可以儿化的。需要指出的是,可以儿化的人名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儿化,一般情况下,对熟悉的、亲近的人称呼经常儿化,对生疏的、敬重的人称呼时不儿化。称呼单音节姓儿化时前加“小”或“大”字,如若前面加“老”字,则一般不儿化不能儿化处理的姓或名,有的是语音上难以儿化,有的是儿化后容易与其他语音相混,产生误会,也有些事儿化处理后会使人产生不雅的语义联想。 
7、
济南话特点的形成,更是与济南这座城市自古至今的历史文化、经济地位分不开的。在现代济南话中,依然保留着许多古汉语中的词汇和语音,如宋代的“夜来”,明代的“崴拉”、“倒达”、“仰摆”等等,至今仍鲜活地活跃在济南人的口头。一些古代少数民族的语词和外来语在济南话中更是俯拾皆是。如“赛(蒙语,好)”、“关饷(满语,发工资)”等。济南话中有一个描写动貌的词语,叫“固踊”,用来表示动作范围、幅度都很小的那种动弹、蠕动的样子,可以用于人,也可以用于动物、昆虫。譬如:“那虫子没死,还固踊哩!”再如:“你坐就坐好,固踊么?!”好多外地学者都认为这是个土词,其实,这个词是个古词,最早是描写“虫行貌”的,在《集韵》中有两处可考。把食品饮品等物放在冷水里使之变凉,济南话是“湃”(济南话读:拔),实际上这个词是明清时的常用词,《红楼梦》、《》中屡被应用。 
8、
中国人特别是北方人普遍对“子”感兴趣,什么老子、儿子、孙子,什么孔子、孟子、韩非子等等。老济南人对“子”的运用似乎更感兴趣,更加广泛。济南人不仅习惯于在一些物品名称之后缀上“子”,如车子(自行车)、被子(棉被)、地板擦子(拖把)等,还习惯于把圆珠笔称之为“圆子笔(běi)”,就连济南人为之自豪的、天下闻名的趵突泉,老济南人也把它俗称之为“趵子泉”、“隆火”(意为生火、点火)、“安生生”(意为安静、安宁、安稳、平静)、“中不中”(意为行不行、好不好、成不成、可不可)、“强梁”(意为蛮横、霸道)、“待客”(意为请客、宴客)、“不材”(意为没能耐、没出息、没材料)、“饥”(意为饿)、“宾服”(意为服气、服从、臣服)等。 
9、
济南人对舶来品俗称洋货,所以就有了洋火、洋油、洋车、洋白菜(卷心菜)、洋柿子(西红柿)的叫法。  
10、
在济南,有些物品有独特的叫法,如:包子有大、小之分,水饺俗称为小包子,蒸包俗称大包子,平常大小包子的叫法根据场合而定,一般情况下并无“大、小”叫法之分。把“厕所”称之为“茅房”,把“理发”称之为“剃头”,把睡觉用的“枕头”称之为“豆枕”。济南人习惯于把“收音机”称之为“戏匣子”,把“玻璃球”称之为“溜溜蛋儿”,把“气球”称之为“洋茄子”,“鸡蛋”不叫鸡蛋,叫“鸡子儿”;“红薯”不叫红薯,叫“地瓜”;“花生”不叫花生,叫“长果”;“馒头”不叫馒头,叫“馍馍”;“油条”不叫油条叫“果子”;“玉米”不叫玉米叫“棒子”;“土豆”不叫土豆叫“地蛋”;“香菜”不叫香菜,叫“芫荽”;“山楂”不叫山楂叫“酸楂”;“酱油螺蛳”则俗称为“蛤喇蚰子”。至于济南人为什么如此叫法,我没有深入研究过,但我想不外乎是为了好念(如鸡子儿)、根据形状(如长果)及生长特点(如地瓜)而约定俗成。虽然,如今此类叫法在公共场合已不多见,但在小巷深处和民间仍能时常听到。  
11、
丰富多彩的数量词是济南话的一大特色。比如:数量极少称之为“一丝儿丝儿”,时间极短称为“一霎儿霎儿”,一段儿、一截儿称为“一截股”或“一把股”,一段时间称为“一闷儿”或“一抹儿”,一长串儿称为“一拉溜儿”,一批称为“一伐儿”,张开拇指与中指(或其他三指)间的距离称为“一拃”,两臂平伸张开两中指之间的距离称为“一庹”,一层(楼)称为“一起儿(楼)”,一片(草)称为“一铺隆”,第二次称为“二来来”,倒数第一称为“末末了儿”,半个称为“半拉”等。数量词的发音也有独特之处,如:一读为“yi a”,俩读为“lia”,仨读为“sa”,四读为“si a”,五读为“wu ua”,六读为“liu ua”,七读为“qi ia”,八读为“ba a”,九读为“jiu ua”,十读为“shi ra”,几读为“ji ia”。
12、
独特的象声词。济南话中的象声词非常注重模拟声音的相似性和形象性,为了追求模拟效果的逼真,济南话某些相声词的发音超出了普通话语音系统。济南话中单音节象声词的声调一般是阴平,许多的也可读作阳平阳平声调表示的声音要比阴平的响亮。单音象声词使用时可以重复一或多次,表示声音的连续性。双音节象声词的第二音节一般读作轻声。济南话中的象声词十分丰富,譬如,描摹枪响的声音,普通话是“叭”,济南人则说成“piā”或“piāgóur”。普通话说:“他啪啪打了两巴掌。”济南人则说:“他上去,biá,biá,就是两巴掌。”仔细辨听,是不是济南话描摹得更逼真、更真切、更有感染力。济南话中象声词有一个特点,就是可以做兼类词使用。充满气体的车胎或气球爆裂了,济南话说是“啪咧(音pā lia)”,“啪”在这里就成了动词;夏天雨季打霹雳,济南叫打“呱啦(音guā la)”,“呱啦”又成了名词。炒蚕豆吃起来会发出“咯嘣咯嘣”的响声,济南人就叫它“咯嘣豆儿(音gé beng dòur)”;初学游泳做狗刨状,双脚击水发出“砰砰”声响,济南人就说“打砰砰(音dǎ pēng peng)”。物体放在地面因不平稳而晃动,济南话称为“杠得儿(音gáng deir)”,如说“这个板杌子腿儿坏咧,坐着光杠得儿。”形容一个人迅疾离去,济南人说:“他日嘣(音ta rī bēng)一翅子扎出去,半天没见人了。”  
13、
形象有趣的形容词、副词。济南的某些形容词、副词非常形象、准确、生动,这也是济南话的一大特色如:很远称“老远”,平直叫“背儿直”,很苦叫“楞苦”,很甜称“熏甜”,此外还有“乔辣”、“焦酸”、“梆硬”、“稀软”、“喷儿香”、“崩脆”等。在多音节的词中也同样是如此形象生动,如:“辣乎儿乎儿”、“美滋滋”、“疙里疙瘩”(形容表面粗糙)、“曲     里拐弯儿”(形容形状的不规则)等。
14、
别有特点的万能词。所谓万能词是指可以用到多处或表示多种动作的词,像这样的词,在济南话中有许多个。如:“可”有多种用法,“我可这院子找,也没找到。”中的“可”是比照一定范围或一定数量的意思,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“满”、“尽可能”;“可脚”中的意思是“正合适”;“可里里”、“可南一点儿”中意思是“向”、“朝着”;“等到你爸爸老了,你可要好好伺候他”中是未来事态的表示;“那孩子可皮了。”中意思是“非常”、“很”;“那里有便宜货,你要可,快点儿动手。”中“可”表示假设、虚拟;“走路小心点儿,摔着可!”中是提醒的意思等等。像这样的万能词还有“贼”、“差”、“弄”等等。 



发表
26906人 签到看排名